首页 > 信息中心 > 公司要闻

“十四五”收官:云南铜业高质量发展“加速” “十五五”新篇蓄势待发——云南铜业“十四五”期间工作亮点综述

来源: 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时间: 2025-10-28

在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绘就的宏伟蓝图指引下,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云南铜业”或“公司”)紧扣高质量发展主旋律,坚定不移地聚焦服务国家战略、实现技术自立自强、优化产业布局、增强企业活力与效率等关键领域,持续深耕发力。

本文将立足产能升级、科技创新、绿色转型以及深化改革四个关键维度,对云南铜业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期间所取得的突出工作成果进行梳理,深入剖析展现其成功经验。

一、产能升级:规模与效益并进,打造世界一流优秀铜业公司

产能实现新跨越,巩固行业新方阵

“十四五”期间,云南铜业以“以一为基  勇争第一”的价值追求,加速推进产业升级,产能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。

截至2024年末,公司精炼铜产能达到160万吨,较“十三五”末增长显著,标志着公司在铜冶炼领域的全球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。

这一成就的背后,是公司一系列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。

西南铜业搬迁项目作为公司“十四五”规划中的“一号工程”,其提前投产并快速达产,不仅创造了行业领先的“六个世界之最”,更在冶炼技术、装备水平、环保标准等方面树立了新的标杆。

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分气预转化制酸工艺,大幅降低了硫酸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,同时实现了铜冶炼工序的智能化、自动化控制,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

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,公司着力构建覆盖全国的冶炼产业版图。通过建设以东南铜业为依托打造东南冶炼基地,以赤峰云铜为支撑建设北方冶炼基地的战略布局,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深度覆盖与高效整合,从而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综合竞争力。

此外,滇中有色与易门铜业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,分别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行列。这不仅彰显了两家企业在细分领域的突出优势,更为公司整体产能规模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。


营收资产双突破,构筑发展强根基

在规模效益板块,云南铜业精准聚焦主业,公司广大干部员工围绕“利出一孔”核心思路,凝聚力量、协同奋进,呈现出稳健且强劲的发展态势。营业收入连续五年稳稳突破千亿大关,至2025年前三季度达1377亿元,相较于2020年实现了56%的显著增长。资产总额同样稳步上扬,2025年三季度末达到543.6亿元,较2020年增长36%。

盈利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,云南铜业主要经营指标不断刷新历史纪录。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ROE达10.3%,较2020年大幅增长5.72个百分点,这表明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。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5.51亿元,较2020年增长308%,利润的快速增长反映出企业经营效益的显著提升。不仅如此,公司积极履行上市公司责任,连续五年实现现金分红,2021-2024年累计派现达22.84亿元,2024年首次实施年中分红,与投资者共享发展红利,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与信任。

“铁血降本”“极致经营”是云南铜业成本管控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一环,通过持续完善矿山、冶炼成本对标体系。实现精细化管理,矿山C3成本成功跻身全球前2/4分位,矿产铜加工成本更是位居行业前1/4分位,在成本控制领域树立了行业标杆。企业深入剖析成本构成,精准施策,通过优化生产流程、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措施,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,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。

现金创造是企业稳定运营的保障,公司充分发挥产、供、销、储、运的协同效应。连续多年保持经营现金流充裕,并突破历史新高,展现出强大的资金运作与创造能力。通过加强内部管理、优化业务流程,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,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。

布局优化新跨越,发展态势锐难挡

“十四五”期间公司预计完成项目投资超百亿元。在精炼铜产能方面成果突出,精炼铜产能已达160万吨。赤峰云铜搬迁、东南铜业铜冶炼项目顺利实现达产,为产能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;西南铜业搬迁、东南铜业提质增效、滇中有色再生铜、易门铜业阳极精炼等项目建成投产,进一步夯实了产能规模。

矿山项目建设也是公司发展的关键一环。公司持续加大投入,努力提升矿山产量。普朗铜矿、落凼深部已实现达产,大红山185等项目顺利建成,红泥坡项目、普朗铜矿新增坑内溜破系统也在加紧推进中。这些项目的推进,不仅提高了矿山产量,还增强了公司资源的稳定供应能力。

在资源勘探方面,公司加大深边部找探矿力度。“十四五”期间投资数亿元,新增铜金属资源量显著增长,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,增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潜力。

二、科技创新:引领行业变革,铸就核心竞争力

研发投入再提升,奠定技术领先势

“十四五”期间,云南铜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持续提升云南铜业科技创新能力,加强矿产资源勘查、采选、冶炼、综合利用等领域优势,强化各层级科技创新主体责任,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。

研发项目和研发的投入增加换来了丰硕的创新成果,公司攻克了5N铼、高纯铜、高纯金、高纯银等关键制备技术,形成自然崩落法、铜钼高效选别分离、大型连续化炼铜关键技术等一批国际领先技术;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、省级创新平台11个;研发人员专利申请强度达到每年每百人26件,位居同行业前列;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7项,其中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12项。

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,不仅提升了公司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,也为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科研平台筑新基,构建创新生态圈

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云南铜业积极搭建科研平台,完善创新体系。公司组建了云南省低品位绿色智能化采选工程研究中心、绿色开发铜矿山、绿色低碳铜冶炼、再生铜三个专业领域技术中心,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。

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,公司注重平台的功能定位和资源共享,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优势,构建了开放、协同、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。

在创新人才建设方面,通过实施“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”和“创新团队建设计划”,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培训体系,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,为公司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。

智能化改新跨越,引领行业大变革

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,云南铜业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,推动产业升级。公司西南铜业搬迁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分气预转化制酸工艺,将硫酸工序打造成为绿色低碳数智化中心;迪庆有色智能矿山、易门铜业智能工厂等项目的顺利实施,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、智能化控制。

特别是迪庆有色智能矿山项目,通过引入5G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,实现了井下14台铲运机的无人驾驶和AI赋能皮带异物识别,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。该项目不仅在国内铜矿山领域树立了智能化改造的标杆,也为全球铜矿山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
而西南铜业搬迁项目同样成果卓著,其机器人密度高达780个,智能场景多达22个,在节能减排、高效生产等方面表现突出,已然成为铜冶炼行业绿色低碳数智化的标杆典范,引领着行业朝着更加智能、绿色、高效的方向迈进。


三、绿色转型:践行低碳理念,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

绿色生产展新效,引领行业新潮流

云南铜业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,对生产流程进行全面优化,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公司成效显著,粗铜综合能耗下降幅度最高为16.89%,万元产值能耗下降幅度最高为27.70%。

西南铜业连续三年荣获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“领跑者”称号,赤峰云铜、东南铜业、易门铜业等企业也分别获得国家级、省级能效“领跑者”称号。西南铜业搬迁后在绿色发展方面也是亮点突出,其应用的分气预转化制酸工艺,极大地减少了硫酸工序的碳排放强度,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成功范例。2025年9月,西南铜业“铜冶炼全流程智控一体化智能工厂”成功获评2025年度国家卓越级工厂,实现了铜冶炼工序的智能化、自动化控制,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,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与提高。

云南省低品位绿色智能化采选工程研究中心和绿色开发铜矿山、绿色低碳铜冶炼、再生铜等三个专业领域技术中心的组建,培养储备了一批企业和行业内的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技术,为开展绿色生产相关的科研攻关提供了坚实的支撑,为整个铜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,引领行业朝着更加绿色、可持续的方向迈进。

资源循环新利用,促进持续大发展

“十四五”期间,云南铜业大力发展稀散金属、再生铜、资源综合回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在资源利用领域成效颇丰,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
滇中有色再生铜项目的建成投产,成为公司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一环。该项目显著提升了再生铜处理能力,在2021-2024年期间,成功消纳高品位再生铜7.17万吨,不仅减少了对原生铜资源的依赖,还降低了开采和冶炼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。

云南铜业还全面规划稀散金属回收路径,积极推进稀散金属产线论证和建设,在稀散金属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。2024年,公司生产硒锭780吨、碲61吨、铂32.65千克、钯600千克、硫酸镍1908吨,营收达3.11亿元。数据充分反映了公司在稀散金属回收领域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,为公司的利润增长开辟了新的渠道。

在高纯材料研发提取方面,公司更是捷报频传。从生产剩下的阳极泥中,提取出金、银、铂、钯、铼,并成功实现5N高纯化制备。这些高纯材料的研发成功,不仅提升了公司产品的附加值,还满足了国家航空航天及高端制造业对高品质原材料的迫切需求,为公司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真正实现了“变废为宝”,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,也为行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。

四、深化改革:激发内生动力,增强企业发展活力

改革攻坚显成效,国企改革新启程

在改革中云南铜业以“锐意革新、勇毅前行”的奋进姿态,深入推进国企改革,在改革攻坚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。通过系统谋划、压茬推进,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圆满收官。公司围绕改革任务6个方面,精准发力、逐项突破,170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,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扫除了障碍、奠定了基础。与此同时,新一轮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顺利推进,至2024年末,三年总体任务累计完成82.51%,改革步伐稳健有力,不断向纵深发展。

管理层级和法人层级压减工作是改革的重要一环,公司深入推进此项工作,成效显著。管理层级继续保持在中铝集团四级以内,法人层级全部压缩至中铝集团五级以内,实现了管理架构的扁平化和高效化。通过减少法人户数、“两非”非法人、参股权处置等形式,有效优化了企业资源配置,降低了运营成本,提高了管理效率。


治理提效启新程,资产优化焕新机

在公司治理与资产运作方面持续发力,云南铜业治理水平更加规范,迈上新的台阶。10户符合设立董事会的企业实现应建必建,且外部董事占多数,这一举措完善了企业决策机制,有效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,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。通过引入外部董事的专业视角和丰富经验,企业在战略规划、风险防控等方面更加精准高效,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。

在提升资产质量和效率方面,公司多措并举,成立帮扶组助力东南铜业达产达标达效,通过精准施策、技术改造和管理优化,东南铜业盈利能力逐年提升,成为公司资产增值的“新动力”。迪庆矿业在公司精心治理下,提前完成治理目标,实现扭亏为盈,摆脱了经营困境,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,机械公司托管的顺利完成,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,提升了整体资产运营效率。有效化解了企业的潜在风险,还为企业的轻装上阵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,为企业发展注入了“强心剂”。

改革深化新活力,企业发展谱新篇

2021年,云南铜业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拉开帷幕。本部及所属18家单位积极响应,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,明确了经理层的任期目标和责任义务。在云铜科技等4家单位试点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,为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开辟了新路径。全级次22家企业111名领导班子成员规范完成管理协议、责任书签订,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绩效紧密挂钩,完成任期制刚性考核兑现,真正做到了“有诺必践、有责必究”,有效激发了领导班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。

2024年,公司持续推动新一轮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提质扩面,改革步伐不断加快、力度持续加大。15家企业89名领导班子成员100%签订“一议两书”,进一步细化了考核指标和激励措施,使管理更加科学、精准。442名企业管理人员签订《岗位合同书》《业绩责任书》,将岗位责任和业绩目标落实到每一位管理人员,形成了“人人肩上有担子、个个身上有责任”的良好局面。

在用工市场化改革方面,劳动用工累计优化30%、年均优化7.5%,通过优化人员结构,提高了劳动生产率,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。同时,深入推进公司及所属企业“四定”工作,即定岗、定编、定员、定责,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,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,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
五、“十五五”征程绘就高质量发展壮美画卷

站在“十五五”规划的新起点,云南铜业正以昂扬之姿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

“十五五”时期,是云南铜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。公司秉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部署,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主题,全力发挥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。这一时期,公司聚焦“双资源”“双金属”高质量产业发展要求,推进全面从严治党、深化改革、依法治企与精准管理,力求实现股东、企业与员工的多方共赢。

在产业链发展方面,科技创新成为强大引擎。公司大力投入资源获取技术、复杂铜钼资源高效分离回收提取技术等关键领域研发。以数智转型为例,智能化升级目标明确,智能化覆盖率、产线智能化关键指标等均有具体规划,致力于打造多个智能矿山与工厂企业,实施众多可复制智能场景应用。同时,在绿色低碳技术上持续发力,开展连续炼铜炉窑寿命影响机理研究等一系列项目,推动铜冶炼绿色低碳发展。

“十五五”的号角已经吹响,云南铜业全体干部职工正以饱满的热情、昂扬的斗志,投身于这场“励精图治,创新求强”的发展征程。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,在上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,公司必将在“十五五”的画卷上绘就浓墨重彩的篇章,向着建设世界一流优秀铜业公司的目标奋勇前进,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与行业发展贡献力量,书写属于云南铜业的光明未来!(刘锴)


集团首页|联系我们|公司介绍|

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-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

地址: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